摘要:
目的: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众多基础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总结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病理改变的角膜新生血管的调控机制及治疗新方法,以期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研究有所帮助.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2-01/2004-08的与角膜新生血管相关文献,检索词"角膜新生血管",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角度,研究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排除标准:重复的研究论述或从其他学科的角度研究膜新生血管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8篇关于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基础研究.有关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著共30篇,排除8篇为重复研究.30篇文献围绕角膜新生血管分子调控机制,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其调控网络的重要性.资料综合:角膜新生血管是角膜外伤、炎症、感染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改变.治疗角膜新生血管对许多角膜疾病的转归和角膜盲的挽救意义重大.①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机制:早期的研究认为,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和发展与组织微环境中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这些促血管因子的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迅速突破血管基底膜、增殖移行并最终形成新生血管.②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最新的观点认为,角膜的无血管特性有赖于角膜组织中数量足够和功能正常的血管抑制因子,而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抗血管因子和促血管因子组成的分子网络表达失平衡所致,即抑制血管因子不足或促进血管因子过多.③干预分子机制的治疗策略:调控血管生成的分子网络平衡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认为削弱血管生成促进因素或加强血管生成抑制因素,使分子网络重新恢复平衡,是治疗角膜新生血管的根本方法.针对于各种血管生成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前景光明,抗血管生长因子的基因疗法初见成效,另外各种拮抗血管生长因子的人工合成物也陆续出现,直接使用血管生长抑制因子治疗新生血管的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优化血管生长抑制因子用药方案的研究中发现,联合使用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是单独使用的16倍以上.结论:角膜新生血管的分子调控网络在病变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明确其关键控制点,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把两种抑制因子的融合基因产物用于抗血管的研究,这将为第二代的抗血管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