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是γ型同工酶特异地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胞浆内,是神经元损伤较敏感的标志物.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的神经损伤程度的关系.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2-03/2004-05在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入院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29例(均为起病后6 h的急诊观察患者).男18例,女11例.平均(60.36±11.67)岁.根据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分为两组:短症状组(≤6h)19例,长症状组(>6h)10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共25人.男15人,女10人.平均(62.34±9.65)岁.方法:对照组只取1次空腹肘静脉血1 mL,短暂性脑缺血组在入院即时,第2,3,4,5天分别采空腹肘静脉血1 mL.采用罗氏Elecsys2010免疫测定分析仪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基本痊愈为评分减少90%-100%;显著进步为评分减少46%-89%;进步为评分减少18%-45%;无效为评分减少17%以下或病情恶化)评定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的每天变化情况.结果:检测者5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浓度的比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3.53±12.35,14.29±6.83)μg/L,t=2.678,P<0.01].[2]急性期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变化曲线:早期增高,次日达高峰,后趋向逐渐下降,四五天基本恢复正常.[3]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不同的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短症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9.24±8.95,14.29±6.83)μg/L,t=1.893,P<0.05],长症状组高于对照组[(28.87±13.15,14.29±6.83)μg/L,t=4.367,P<0.001].[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值的大小与神经功能缺损时间呈正相关(r=0.815,P<0.01).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短期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增高,24~36h达到高峰,提示检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浓度.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指导意义.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水平的动态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血清学 神经元
年,卷(期) 2005,(3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54-155
页数 2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13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37.03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海玲 6 7 1.0 2.0
2 马驰骋 11 64 5.0 8.0
3 刘爱军 8 21 2.0 4.0
4 孙涛 7 8 1.0 2.0
5 张金华 6 8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2)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缺血发作,短暂性
血清学
神经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