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兔肝VX-2移植瘤模型,比较阿霉素间歇性热灌注与连续性热灌注2种方法对兔呼吸、心率、体温及VX-2肿瘤内阿霉素浓度的影响,验证间歇性热灌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后腿上建立VX-2肿瘤模型,并随机分为1,2,3组(随机分组见正文),每组10只.经股动脉插管,计算机数字减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造影证实为肿瘤供血动脉后,分别给予常温100 mL盐水加阿霉素(ADM)灌注、60℃热盐水100 mL加阿霉素连续灌注、60℃热盐水100 mL加阿霉素间歇性灌注.灌注过程中,测量第2,3组60℃热灌注组肿瘤组织内43~45℃持续时间;灌注后即时检测各组兔呼吸(次/分)、心率(次/分)、体温(℃)及肿瘤组织内阿霉素浓度.结果:常温灌注组阿霉素质量浓度为(7.1±2.2)mg/L,60℃连续灌注组为(17.2±1.6)mg/L,60℃间歇性灌注组为(16.5±3.4)mg/L.3组间阿霉素质量浓度有显著差异(F=48.95,P=0.000),60℃间歇灌注组阿霉素质量浓度与60℃连续灌注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60℃间歇性灌注组43~45℃持续时间为(24.3±2.4)min,60℃连续灌注组为(22.5±1.4)min,60℃间歇性灌注组43~45℃持续时间与60℃连续灌注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4.20,P>0.05).3组间呼吸、心率、体温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值分别为14.58,33.07,10.00,P均<0.01),间歇灌注组与常温灌注组兔的呼吸、心率、体温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与连续性热灌注相比,经动脉间歇性热灌注化疗方法是一种更有效而安全的介入性热化疗方法.
推荐文章
热化疗对兔肝VX-2肿瘤血管渗透性影响的生物学机制
肝肿瘤
毛细血管渗透性
放射学,介入性
疾病模型,动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间歇和连续热化疗对兔肝VX-2移植瘤模型的安全有效性探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灌注,局部 药物疗法,联合 动脉 阿霉素
年,卷(期) 2005,(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3-235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3
字数 56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02.073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1)
共引文献  (17)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9)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9(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灌注,局部
药物疗法,联合
动脉
阿霉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