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对兔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探讨其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2-04/2004-06在郧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和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普通饲料喂养,高脂组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21 d后对照组及高脂组肌注白蛋白(2μg/kg),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肌注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2μg/kg),继续以前方式饲养3周(喂养42 d)处死动物,测定各组血清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用计量组织学的方法(CD34的阳性面积)测定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结果:实验兔3组1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喂养21 d及42 d时,高脂组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分别高于对照组[21 d:(1.57±0.3),(1.48±0.2),(0.38±0.1)mg/L,P<0.05;42d:(1.49±0.2),(2.81±0.9),(0.37±0.1)mg/L,P<0.0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42 d高于21 d(P<0.01).②喂养42 d时新生血管的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61.15±7.55),(12.35±2.02),0个/mm2,P<0.05].③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CD34的阳性细胞数之间关系:呈正相关(r=0.944).④斑块面积,斑块周径及斑块的最大厚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组高于高脂组,且两组均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24.12±3.58),(1.81±0.61)%,0;斑块周径:(25.71±1.97),(6.05±1.62)%,0;斑块的最大厚度:(0.16±0.007),(0.06±0.002),0 mm,P<0.05].⑤电镜观察新生血管: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结论:内皮细胞生成因子165促进斑块内血管生成的过程中,其促进C反应蛋白合成可能是其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