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有近50%的冠心病患者在第1次发生心肌梗死前没有心脏病的征兆,因此尽早可靠地检测到冠心病、心肌缺血尤为重要.目的:采用心磁图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复极时间变异进行测量,探讨无创的心磁图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作用.设计:病例-对照观察.单位:德国埃森Philippustift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1998-03/2002-12在德国埃森Philippustift医院心内科住院,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52例,另选择10例确诊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以上患者均知情同意.对照组为32例年龄大于40岁的自愿参与观察的健康人.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普通12导联的心电图、负荷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血生化检查及心磁图检查;对照组只行普通12导联心电图及心磁图检查,比较患者与对照组间心磁图、心电图QT离散度的变异程度.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1支狭窄≥75%.对于心脏复极时间变异的指标,采用心磁图QT离散度及离散度均一性指数(每个心磁图探头信号与周围探头QT离散度的平均数)进行测量.主要观察指标:各组观察对象的心电图QT离散度、心磁图QT离散度及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结果: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0例及对照组32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2组,冠心病组27例,无冠心病组25例.[1]心电图QT离散度的比较: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心磁图QT离散度的比较: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1.3±21.5,52.4±13.6(f=13.113,P<0.05)].[3]QT离散度均一性指数的比较:心肌梗死组与冠心病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5.6±4.2,14.9±4.1,10.2±2.7(f=2.403,3.332,P<0.01)].结论:心磁图能更好地反映冠心病患者心脏复极时间均一性的变异,优于普通心电图,而离散度均一性指数优于QT离散度.因为心磁图对心切线电流更为敏感,而当心肌缺血、梗死时心肌电流在心前区表现为切线电流.
推荐文章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与肺动脉压、心电指标的关系
冠心病
心力衰竭
肺动脉
血压
高血压
肺性
心电描记术
心房颤动
冠心病患者QTd变异的心磁图研究
心磁图
冠心病
QT离散度
离散度均一性指数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康复时机对患者心功能影响
冠心病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术后康复
时机
心功能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对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评价
心肌再灌注损伤
冠状血管造影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冠心病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心磁图测量心脏复极时间对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预后的评估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磁力学 冠状动脉疾病 预后
年,卷(期) 2005,(3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6-21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41.4
字数 16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31.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利平 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 72 505 13.0 1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磁力学
冠状动脉疾病
预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