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不适当的过度通气可能诱使脑血管收缩,导致脑低灌流和氧供需失衡.目的:探讨过度通气对严重颅脑伤患者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对象: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2-01/07收治的严重颅脑损伤急诊手术患者16例进行观察.方法: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后,调节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达30 mm Hg并维持15 min,然后提高呼吸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达到25 mm Hg亦维持15 min,再降低呼吸频率以使二氧化碳分压恢复至30 mm Hg同样维持15 min,改变吸入氧浓度以使血氧分压稳定在100~150 mm Hg,并于上述二氧化碳分压改变并维持15 min后,分别采集动脉和颈内静脉球血液进行血气分析.调高吸入氧浓度将血氧分压增至200~250 mm Hg,再重复上述通气调节依此将二氧化碳分压改变为30→25→30mm Hg,测定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及脑静动脉血乳酸差.主要观察指标: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变化对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脑动静脉氧含量差和脑静动脉血乳酸差的影响.结果:16例患者符合标准并完成数据采集.当动脉血氧分压为100~150 mm Hg及200~250 mm 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从30 mm Hg降至25 mm Hg时,可使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脑动静脉氧含量差明显升高,但血氧分压200~250mm Hg与血氧分压100~150mm Hg相比,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的绝对值均明显较高,脑动静脉氧含量差绝对值明显较低.与基础值相比,血氧分压100~15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30 m Hg及25mmHg和血氧分压200~250 mm Hg、二氧化碳分压25 mm Hg时,脑静动脉血乳酸差均明显升高.结论:较高动脉血氧水平(血氧分压200~250 mm Hg)和中度过度通气(二氧化碳分压30mm Hg)对脑氧供需平衡无明显影响.
推荐文章
早期机械通气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机械通气
颅脑损伤
治疗
抢救
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通气程度对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损伤 通气过度 灌流 代谢
年,卷(期) 2005,(47)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7-149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51.1
字数 15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47.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许映娜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23 115 5.0 10.0
2 程明华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45 288 8.0 1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6)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损伤
通气过度
灌流
代谢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