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评价远较Fbg水平的测定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临床意义及康复介入对其的影响作用.设计:以患者和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和神经内科.对象:2001-09/2002-03检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110例不同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50例健康人.方法:随机选取3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介入,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位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参数.主要观察指标: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的异常情况.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较健康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项参数均显著增高(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Fbg水平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FMPV)的异常率较健康人显著增高(P<0.01),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异常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健康对照组的4~31倍;脑梗死患者中,前循环梗死组FMPV较后循环梗死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显著升高(P<0.05);康复介入前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康复介入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各参数有所降低,但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能更全面、客观的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凝血状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尽管一般的康复介入不能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殊的康复介入对于凝血机制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推荐文章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分析
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病
TIA
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230例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观察
脑缺血/诊断
脑缺血/治疗
血管造影术
介入治疗
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分析
同型半胱氨酸
动脉粥样硬化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缺血性脑血管病康复介入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变化的关系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 脑缺血 康复
年,卷(期) 2005,(5)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8-24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17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05.06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洪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52 235 8.0 12.0
2 魏文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77 438 13.0 15.0
3 杨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50 195 9.0 11.0
4 杨焰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 47 188 9.0 11.0
5 李红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40 93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14)
二级引证文献  (17)
199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8(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纤维蛋白原
脑缺血
康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