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母亲孕前、孕中疾病及一些不良生活习惯被认为是早产病因研究中最确凿的危险因素和重复性最好的研究结果之一,父母亲的社会经济因素是否也与早产的发生有关?目的:了解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设计:以早产儿和正常出生儿的父母亲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对照研究.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对象:早产儿(n=227)来自青岛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和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符合早产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n=750)来自以上两所医院,分娩孕周38~42周且出生体质量3 000~4 000 g的正常新生儿,两组性别构成相同,出生日期相差不超过1周.方法:对早产儿和正常对照新生儿的父母亲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母亲产科因素主要参照围产期保健卡及婴儿的医院出生记录,父母亲的社会经济、生活行为及人口学的调查则是利用自制的调查表.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职业、年家庭收入和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最终进入分析的早产儿227人,正常对照新生儿为750人.母亲分娩年龄>35岁(正常对照组为≤25岁)、母亲职业为教师及无业者(正常对照组为2人)、孕期母亲吸烟、饮酒、父亲职业为农民(正常对照组为2人)、父亲吸烟、吸烟时间长、父母亲文化水平低(正常对照组为大专及以上)和家庭收入低于3.5万元(正常对照组为≥3.5万元)等因素是发生早产儿的危险因素(OR=1.629~151.701).结论:母亲职业为教师、父亲职业为农民、年家庭收入低、父母亲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与早产的发生有关.
推荐文章
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执行功能: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教养方式
执行功能
横断面研究
漓江流域典型岩溶单元社会经济状况评价
漓江流域
典型岩溶单元
社会经济状况
综合评价指数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父母亲社会经济状况与早产发生的关系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社会经济因素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年,卷(期) 2005,(2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4-22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9.05
字数 118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4.05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东峰 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87 567 13.0 19.0
2 姜秀波 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38 223 9.0 13.0
3 吕秀翠 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妇产科 14 112 5.0 10.0
4 栗世如 青岛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教研室 5 55 4.0 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婴儿
早产
社会经济因素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