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尿失禁包括压力性、急迫性以及二者混合型,临床上凭经验很难准确判断其类型和程度,常发生误诊误治.目的:为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尤其是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价值.设计:回顾性平行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对象:选择1996-01/2002-05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尿失禁女性患者120例.方法:①膀胱尿道造影:测定患者膀胱尿道后角:<100°判定为正常,>100°判定为异常.尿道倾斜角:<45°判定为正常,>45°判定为异常.膀胱尿道连接部(静态时):无下降判定为正常,下降0.5 cm判定为异常.②尿动力学检查:检查项目依次为充盈性膀胱测压,静态尿道压力图测定、漏尿点压测定.③分型标准:膀胱尿道造影分型标准:Ⅰ型: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尿道倾斜角<45°,最大尿道关闭压>20 cmH2O;Ⅱ型:膀胱尿道后角消失,尿道倾斜角>45°,最大尿道关闭压>20 cmH2O;Ⅲ型:膀胱尿道后角正常,尿道倾斜角<45°,最大尿道关闭压<20 cmH2O.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标准:Ⅰ型:应力性漏尿点压>120 cmH2O;Ⅱ型:应力性漏尿点压90~120 cmH2O;Ⅲ型:应力性漏尿点压<60 cmH2O;Ⅱ/Ⅲ型:应力性漏尿点压60~90 cmH2O.主要观察指标:①尿失禁患者尿动力学检查结果.②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结果及其与膀胱尿道造影分型结果的比较.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经检查确诊为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56例,症状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4例,其中不稳定膀胱28例,低顺应性膀胱36例.②应力性漏尿点压分型与膀胱尿道造影分型结果比较:56例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Ⅰ型20例;Ⅱ型16例;Ⅱ/Ⅲ型10例;Ⅲ型10例.两种分型在Ⅰ和Ⅲ型上吻合率达到100%,Ⅱ和Ⅱ/Ⅲ型的吻合率分别达到94.1%和90.1%,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能够对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进行准确的的分型,并对其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推荐文章
漏尿点压测定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
尿失禁,压力性
漏尿点压测定
尿动力学
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治中的应用
尿失禁
压力性
尿动力学
无张力阴道吊带术
尿动力学联合膀胱尿道造影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价值
压力性尿失禁
尿动力学
排泄性膀胱尿道造影
影像尿动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应力性漏尿点压测定在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尿失禁,压力性 尿动力学 女(雌)性
年,卷(期) 2005,(38)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16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694.5
字数 152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38.03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宋波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 25 76 5.0 7.0
2 熊恩庆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 6 19 3.0 4.0
3 李为兵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 3 4 1.0 2.0
4 方强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 3 6 1.0 2.0
5 鄢俊安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泌尿专科中心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尿失禁,压力性
尿动力学
女(雌)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相关基金
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
英文译名:
官方网址: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