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血氧饱和度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理参数,许多因素会造成氧供和氧耗的失衡,影响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现有的仪器工艺制造要求及操作较复杂. 目的:观察应用反射原理自行设计的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对血氧饱和度随浓度变化的发生参数值变化的准确反映能力. 设计:介绍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结构及工作、设计原理,并以成年白兔为实验对象,对比观察.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 对象:实验于2001-08/10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体外循环研究室完成.选用成年白兔10只. 方法: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由转换器、驱动器、中央处理模块及液晶显示模块组成.一分三光缆连接反射探头、核心后处理系统及数字显示系统,利用血液对光辐射吸收(或反射)强度成固定测量关系的原理,设计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建立体外循环,依次给不同浓度的氧气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测不同氧浓度时的血氧饱和度,同时记录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串联的百特饱和度监测仪及血气分析值的血氧饱和度数值. 主要观察指标: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百特饱和度监测仪(标准监测),对10只成年白兔在不同氧浓度下的血氧饱和度变化数据监测结果差异的比较. 结果:相同氧浓度下,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百特血氧饱和度仪检测的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和百特血氧饱和度仪一样,能反映出血氧饱和度随所浓度变化参数变异.
推荐文章
反射式血氧饱和度检测系统研制
反射式血氧
噪声干扰
集成芯片
小波变换
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设计
血氧饱和度
红色发光二极管
红外发光二极管
新型反射式体外循环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设计
血氧测定法
体外循环
设备设计
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用于腹部术后低氧血症监测的临床意义
腹部手术
血氧饱和度
吸氧
低氧血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自行设计新型反射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设计与应用的可信性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氧测定法 仪器和设备 体外循环
年,卷(期) 2005,(2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5-217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18
字数 148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7.04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龙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 140 700 13.0 19.0
2 黄兵 卫生部北京医院麻醉科 16 100 6.0 9.0
3 李景文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 28 125 7.0 10.0
4 张保洲 北京师范大学光电探测研究室 25 155 7.0 11.0
5 朗亚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 2 9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氧测定法
仪器和设备
体外循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