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内皮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实验于1999-05/2004-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完成.128例确诊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治疗组,每组64例.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体外反搏治疗36 d(1 h/d),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相同天数;分别于治疗前后给患者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测运动耐量相关指标(总运动时间和做功当量),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浓度应用硝酸盐还原酶.并测定30名健康人的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值作为对照. 结果:反搏组和药物组有121例进入结果分析,正常对照组30名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运动耐量指标比较:治疗后做功当量反搏组显著高于药物组[(7.9±2.4),(6.1±2.4)METs,P<0.05].②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治疗后反搏组明显低于药物组[(78.9±30.2),(148.0±36.5)mg/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78.9±30.2),(116.4±24.9)mg/L,P<0.01].③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89.6±18.3),(64.4±14.8)μmol/L,P<0.01];反搏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药物组[(89.6±18.3),(70.1±13.9),(83.4±23.0)μmol/L,P<0.01]. 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增加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促进血管舒缩平衡功能的恢复.
推荐文章
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曲美他嗪对行PCI冠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增强型体外反搏
曲美他嗪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功能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的作用研究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危险因素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心病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康复训练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冠心病
心功能不全
增强型体外反搏
心脏康复
治疗结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增强型体外反搏与冠心病患者运动耐量及血浆内皮功能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反搏动术 冠状动脉疾病 运动试验,内皮缩血管肽类
年,卷(期) 2005,(2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39
页数 2页 分类号 R541.4
字数 347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7.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韦建瑞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 31 131 6.0 10.0
2 郭衡山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 12 77 4.0 8.0
3 王西平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 14 29 2.0 5.0
4 陈思伟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 12 45 5.0 6.0
5 郭晓碧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心内科 14 77 5.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反搏动术
冠状动脉疾病
运动试验,内皮缩血管肽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