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活动性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的表达,以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01-05/2005-05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改良Williams疾病活动指数将之分为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n=22)和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n=10).对照组10例为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或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所有参与者均同意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黏膜活检.溃疡性结肠炎组取至炎症最明显处,对照组在直乙交界处取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参与者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免疫阳性反应位于胞浆及胞膜,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阳性反应位于胞核.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高倍视野观察,计数阳性反应的上皮细胞.评估标准: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反应细胞数/所有上皮细胞数<5%时记为0,<50%为1,>50%为2,根据染色强度记为不着色0,黄色为1,棕黄色为2;两者相加:0为阴性(-),1为弱阳性(1+),2~3为阳性(2+),4为强阳性(3+).②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核染色细胞数/所有上皮细胞数<25%时为Ⅰ级,26%~50%为Ⅱ级,51%~75%为Ⅲ级,>76%为Ⅳ级,Ⅲ级和Ⅳ级为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结果:所有参与者均完成各项检查,无脱落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频率为4/10,增殖活性最低,7例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为Ⅰ级;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频率为19/22,增殖活性亦增强,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频率为5/22;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全部表达为阳性,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频率为9/10.对照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表达率、增殖细胞核抗原过表达率依次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25%,86%,100%,P<0.01);(10%,23%,90%,P<0.01).结论:非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活跃,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炎症修复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适当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在损伤修复中起中关键作用,过度不恰当的表达可能在细胞的恶性转化中起作用,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