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随着机体衰老性腺功能逐渐降低,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精气虚弱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 目的:观察中药天年饮对亚急性衰老大鼠血清睾酮含量、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材料:实验于2003-04/07在承德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进行.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模型组、用药组、对照组采用D-半乳糖连续腹腔注射200mg/(kg·d)制备亚急性衰老动物模型,1次/d,共40 d,模型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不再作任何处理.用药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每天用天年饮灌胃(天年饮由灸何首乌、怀牛膝、肉从蓉、茯苓、丹参、淫羊藿6味中药组成,经熬制后含生药1.5 g/mL),1次/d,共30 d;对照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每天灌胃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时间同用药组大鼠.方法: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睾丸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血清中睾酮的含量.②睾丸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③睾丸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4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中睾酮的含量:模型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低于正常组[(0.52±0.15)μg/L,(1.26±0.32)μg/L,(t=3.004,P<0.05)],用药组高于模型组[(1.16±0.32)μg/L,(0.52±0.15)μg/L,(t=2.321,P<0.05)].②睾丸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模型组明显低于正常组[(107.22±9.33)kNU/g,(147.73±11.9)kNU/g,(t=13.339,P<0.01)],用药组明显高于模型组[(141.05±14.57)kNU/g,(107.22±9.33)kNU/g,(t=9.970,P<0.01)].③生精细胞的凋亡情况:模型组凋亡生精小管百分率、凋亡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53.95±2.02)%比(34.21±2.10)%,(8.67±0.80)%比(3.86±0.52)%,(x2=7.9,<0.01,x25.01.P<0.05)];用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35.33±2.18)%比(53.95±2.02)%,(4.68±0.74)%比(8.67±0.80)%,(x2=7.02,P<0.01,x2=3.96,P<0.05)]. 结论:衰老模型睾丸生精细胞凋亡增多,经天年饮灌胃后可以使凋亡细胞阳性率明显下降,说明天年饮可以清除体内过多的氧自由基,减少凋亡发生,改善动物模型的生精功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天年饮干预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的性腺功能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衰老/中药疗法 睾丸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胞凋亡
年,卷(期) 2005,(27) 所属期刊栏目 中医康复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2-243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8
字数 204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7.06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志宏 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78 1046 16.0 25.0
2 杨松鹤 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41 280 8.0 16.0
3 齐聪儒 承德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8 200 6.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衰老/中药疗法
睾丸
超氧化物歧化酶
细胞凋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