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c-fos反义基因重组体转染对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年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烧伤研究所完成.Wistar大鼠125只,正常对照组15只:未经缺血缺氧处理;非转染组45只:10%烧伤大鼠血清+缺氧(体积分数为0.01的氧);转染组45只:先转染,然后[10%烧伤大鼠血清+缺氧(体积分数为0.01的氧)]处理.转染组和非转染组均按照时相点不同又分为1,3,7 h三个时相点组,每组15只.烧伤血清采自30%全身体表面积Ⅲ度烫伤Wistar大鼠(20只).采用含体积分数为0.01氧的混和气体作为缺氧模型,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c-fos反义基因重组体,由脂质体胺试剂介导心肌细胞转染,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后1,3,7 h不同时相点采用反转录-多聚酶联反应检测c-fos mRNA的表达变化,检测c-fos蛋白、肌钙蛋白-T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结果:105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对照组、转染组1,3,7 h三个时相点及非转染组1,3,7 h三个时相点各15只,另外20只用于制备烧伤血清.①c-fos蛋白表达:非转染组显著表达,3 h达到最高峰,非转染组高于转染组(46.3±3.06,34.3±2.06,P<0.01).②肌钙蛋白-T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转染组肌钙蛋白-T和β-微管蛋白表达显著下降,7 h降至最低水平,非转染组低于转染组(肌钙蛋白-T:25.1±3.06,34.3±2.06;β-微管蛋白:44.8±3.17,66.5±3.14,P<0.01).结论: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产生的c-fos会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当在缺氧复合烧伤血清处理前转染c-fos反义基因后,心肌细胞肌钙蛋白-T和β-微管蛋白表达较单纯缺氧复合烧伤处理心肌细胞显著回升,表明c-fos反义基因转染能有效抑制心肌细胞肌钙蛋白-T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下降,从而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起保护作用.
推荐文章
黄芪对心肌细胞缺氧时的作用研究
黄芪
心肌缺氧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肌酸磷酸激酶
肝素对大鼠缺氧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凋亡
心肌细胞
流式细胞仪
肝素
阿片受体激活对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δ阿片受体
心肌细胞
缺氧/复氧损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c-fos反义基因转染对缺血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微管蛋白质类 肌钙蛋白T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基因 转染
年,卷(期) 2005,(35)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8
页数 4页 分类号 R364.4
字数 508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82)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微管蛋白质类
肌钙蛋白T
原癌基因蛋白质c-fos
基因
转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英文译名: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973.gov.cn/
项目类型:
学科类型:农业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