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为提高治痛优秀率,对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合用神经阻滞方法治疗疼痛性疾病,与单一神经阻滞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3-06/2004-11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疼痛科就诊的慢性疼痛患者130例.其中面肌痉挛21例、下肢感觉异常1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8例、膝痛18例、肩手综合征3例、椎间盘突出13例、颈椎病6例、网球肘10例、耳鸣1例、肩关节周围炎19例、腰痛症10例、腕、距小腿(踝)关节痛2例、肋间神经痛9例.随机分为2组,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合用神经阻滞组和神经阻滞组,每组65例.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合用神经阻滞组采用隔天1次作神经阻滞,并在不实施神经阻滞的时间隔天1次照射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根据不同的疾病选择相应的部位进行照射,其参数为输出80%~100%,照射周期2 s/开、4 s/关,照射时间为10~30 min,次数介于3~12次.神经阻滞组采用单一神经阻滞疗法.全部病例用统一表格记录观察项目并以目测类比评分法测痛记分(优为0~2分,良为3~8分,差为9~10分).主要比较两组的优、良及无效情况、优良率为优+良,采用t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无退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合用神经阻滞组优占88%(57/65),良占11%(7/65),无效占1.5%(1/65),优良率99%.神经阻滞组优占72%(47/65),良占23%(16/65),无效占4.6%(3/65).优良率97%.②两组的优秀率进行比较差异显著(88%,72%,P<0.05).但对有效率(良)、优良率、无效率进行比较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合用神经阻滞方法使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作用更加强化,更好的发挥赋活机体刺激作用.疼痛病治疗采用神经阻滞并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照射疗法,可明显提高优秀率,能获得最佳效果.
推荐文章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面神经炎31例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仪
面神经炎
星状神经节
中频配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治疗肩周炎效果观察
肩周炎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
中频
疗效
高压氧联合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对难治性溃疡的疗效
高压氧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
糖尿病
难治性溃疡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奇神经节配合磁振热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
奇神经节
磁振热治疗
ED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直线偏振光近红外线照射合用神经阻滞提高治痛效果的量化评估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年,卷(期) 2005,(26)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5
页数 2页 分类号 R441.1
字数 325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5.26.01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5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