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微囊化牛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对疼痛大鼠脊髓后角P物质释放的影响,探讨嗜铬细胞移植镇痛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9在郑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完成.取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各8只.分别在空囊组、微囊化细胞组和裸细胞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植入不包裹牛嗜铬细胞的含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空囊的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液、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嗜铬细胞和单纯牛嗜铬细胞.移植8周后,在3组大鼠右侧后爪掌侧皮下注射50μL 5 mL/L的甲醛溶液,观察其注射后1 h内每5 min大鼠的疼痛反应时间,即缩腿及舔爪时间之和.在行甲醛处理后1 h,将各组大鼠麻醉后处死,制备脊髓切片,免疫组化法染色,通过测量各组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分析大鼠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空囊组和微囊化细胞组分别有1只大鼠移植术后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共22只.①各组大鼠缩腿舔爪时间比较:微囊化细胞组、裸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空囊组(F=31.271~122.402,P<0.05),微囊化细胞组大鼠显著低于裸细胞组(F=31.271~122.402,P<0.05).②各组大鼠两侧脊髓后角浅层P物质样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吸光度比较:微囊化细胞组及裸细胞组大鼠显著高于空囊组[右侧:0.065±0.003,0.040±0.006,0.034±0.004;左侧:0.066±0.002,0.042±0.004,0.035±0.005(F右侧=156.672,F左侧=155.841,P<0.05~0.01)],而微囊化细胞组显著高于裸细胞组(P<0.01).结论:牛嗜铬细胞移植对甲醛致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可应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同时还可以抑制甲醛致痛诱发的P物质的释放,增加脊髓后角P物质的含量,提示P物质可能参与了嗜铬细胞移植镇痛过程.其中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的牛嗜铬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提示微囊具有良好的免疫隔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