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针对西药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有毒副作用大、远期疗效不肯定、价格昂贵等缺点,探索中医中药的用药规律及如何发挥其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用药优势.方法:对1979/2002年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并对其中疗效确切的208首专家、名医的方剂,共1 522味次,统计起使用频次,并着重分析了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127味中药.根据骨质疏松症肾阳虚兼脾气虚弱的主要病理特点,结合标本虚实,对它们的使用、组配及性味归经进行了统计学分析,以揭示其用药规律.结果:[1]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当以补益肝肾,养血生精,强筋壮骨为主,佐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祛风除湿为原则.涉及有补益药、活血祛瘀药、清热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平肝熄风药等十余类中药,其中补益药和活血祛瘀药的使用频率最高、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9.71%和15.67%.在补益药中,又以淫羊藿、杜仲、黄芪、补骨脂等的使用频率最高,均在50/422次以上.在活血祛瘀药中,以熟地、当归、丹参等的使用频率较高.[2]治疗骨质疏松症中药的药性以温为主,辅以平性,药味以甘、辛为主,辅以苦、咸,药物归经以肝为主,辅以心、脾、肺.从使用频次最高的16味中药的功能主要为补肝益肾,强筋健骨,活血止痛.其中有关淫羊藿、熟地、黄芪、杜仲、补骨脂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均有大量的文献报道,通过临床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它们具有激素样作用,和抗菌、消炎、镇痛、舒张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3]治疗骨质疏松症以本虚为主,以标实为辅,标本兼顾.参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522味次中药中补阳药为首选,共45味,占40.04%,皆归肾经;补阴药18味占32.73%,共使用403味次,占补益药使用的38.24%.主归肾、肝两经,涉及脾脏;补气药10味,占18.18%,共使用189味次,占补益药使用味次的17.93%.归属脾经.补血药共6味,占补益药的1.09%,共使用了40次,占3.79%,在治疗上应考虑选本类药物佐以补血.结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上应以补虚为主,化瘀为辅,主辅兼顾,并且提出了补肾益精、补肾益肝、补骨健脾和补肾活血等方法.中药首选补阳药,其次补阴药,佐以补气药、补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