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云龙凹陷是楚雄盆地首选的有利勘探区,进行该凹陷的热史研究对进一步了解整个凹陷的勘探潜力非常必要.磷灰石裂变径迹可以作为反演热史的指标.根据云参1井岩心和露头样品中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恢复云龙凹陷热史,结果表明:早寒武世至晚志留世热流值持续上升,之后热流值下降并持续到晚自垩世,随后热流值又上升至今,总体呈热-冷-热演化特征.云龙凹陷的这种热演化特征与其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对凹陷的沉降史分析表明,云龙凹陷经历了两次大的快速沉降过程,这两次快速沉降引起了云龙凹陷寒武纪至晚志留世和晚白垩世至今的两次热流值升高.图6表1参8
推荐文章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热演化史分析
济阳坳陷
惠民凹陷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地温梯度
热演化
闽江凹陷形成演化史
闽江凹陷
雁荡低凸起
台北低凸起
平衡剖面
演化史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热演化史分析
济阳坳陷
惠民凹陷
镜质体反射率
磷灰石裂变径迹
地温梯度
热演化
云龙凹陷波动热史模型建立及应用
沉积波动
热史模型
热流恢复
云龙凹陷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云龙凹陷构造-热演化史分析
来源期刊 石油勘探与开发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 云龙凹陷 构造-热演化史 退火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油气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0-473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32.1
字数 295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747.2006.04.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颖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47 1291 18.0 30.0
3 张凯 83 324 9.0 1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
共引文献  (73)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35)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4(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磷灰石裂变径迹
云龙凹陷
构造-热演化史
退火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双月刊
1000-0747
11-2360/TE
大16开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20号《石油勘探与开发》编辑部
82-155
197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44
总下载数(次)
4
总被引数(次)
9690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