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应用9种计算方法,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2种主要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间联结关系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先用方差比率法(VR)验证整个群落的总体关联性,再以2统计量来确定物种间联结性,然后与种间联结系数(AC)和成对物种间匹配系数(OI)等方法共同分析南亚热带森林的种间关系效果会较好.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研究的结果比针阔叶混交林更精确. 对种间联结系数AC出现 +1、-1的情形,把a、b、c、d为0的都加权为1后的结果,便于在2个林型间进行比较,更能体现出种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和延续性,而不是种间关系的突变.
推荐文章
1992-2015年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群落种间关联动态
种间关联
动态
方差比率
Spearman秩相关
季风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4种优势树种树干液流特征
Granier热消散式探针
针阔叶混交林
边材面积
树干液流
日蒸腾
南岭大顶山与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种群分布格局对比研究
南岭大顶山
物种多样性
种群分布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鼎湖山天然针阔叶混交林优势树种对大气SO2的气孔吸收特征
树干液流
针阔叶混交林
冠层气孔导度
二氧化硫
痕量气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鼎湖山主要林型优势树种种间联结性的计算方法研究
来源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学科 生物学
关键词 种间联结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鼎湖山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生物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9-83
页数 5页 分类号 Q145.1
字数 627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411X.2006.01.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北光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62 1971 25.0 4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79)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9)
同被引文献  (224)
二级引证文献  (30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2)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9(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0(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1(1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2(3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1)
2013(2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0)
2014(2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5(4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7)
2016(3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8)
2017(3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0)
2018(3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9(5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51)
2020(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种间联结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鼎湖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1-411X
44-1110/S
大16开
广州五山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05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72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