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代江南地區曾存在數量不可勝計的義塚群,雖一開始由政府頒定地方廣泛設置,但時有荒廢,而紳商富室主持的慈善組織,維繋着大量義塚,彌補了官方能力的不足,給當時江南的城鄉地區提供了許多公共墓地,並以義舉的形式,常年維護着地方環境衛生.在這個過程中,火葬自始至終存在.由於江南土地珍稀,下層民衆貧乏無力的,多從火化.從而官紳宣導的土葬與民間盛行的火化,時常產生衝突,官方的屢次示禁,既體現了以維護儒家倫理道德一方的不滿,也深刻説明了火化習俗的長久頑固性.本文分析了火化之風盛行的原因及地區差異,指出咸豐朝前後,江南的義塚的存績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一個主要燮化是,公共衛生意識也被納入了官紳提倡土葬的理論中;另—個重要變化,則是同治以後,由於咸豐太平之亂造成了城鄉無主荒山、荒地的大量存在,給官方提倡土葬,在每鄉每圩建設義塚,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也爲消弭火化之風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