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高压反应釜中研究了三种不同碳质颗粒添加物对克拉玛依常压渣油420 ℃氮气气氛下热反应生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初期碳质颗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渣油的热反应生焦.碳质颗粒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表面对极性组分的润湿吸附能力有直接关系,表面易被极性组分润湿的颗粒吸附沥青质的能力强,其抑制渣油生焦的能力也强.碳质颗粒对沥青质的吸附能力和抑制生焦的能力与其比表面积没有直接关系.生焦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表明,碳质颗粒在生焦的初期有抑制生焦的作用,后期有促进作用.对甲苯不溶物(TI)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热重(TG)分析表明,和不含添加物的TI相比,含添加物的TI中,小球状甲苯不溶物的数量少、直径小.沥青质和生焦前驱相在碳质颗粒添加物表面的吸附和铺展作用是抑制渣油生焦的主要原因,该作用可以限制生焦前驱相的融并长大,在反应的初始阶段减少生焦量.
推荐文章
DBA、SDBS对渣油热反应中相分离及生焦粒度的影响
渣油
沥青质
相分离
生焦
焦炭粒度
饱和烃促进渣油热反应初期生焦的考察
渣油
饱和烃
热裂化
夺氢能力
生焦诱导期
含添加物AgNi(10)线材的研究
添加物
AgNi(10)
线材
电性能
极性分子添加物对聚乙烯中空间电荷积累的影响
聚乙烯
空间电荷
极性分子
偶极矩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碳质颗粒添加物对渣油热反应生焦的影响
来源期刊 燃料化学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渣油 生焦 碳质颗粒添加物 吸附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41
页数 6页 分类号 TE624.3+1
字数 454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253-2409.2006.01.008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40)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17)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渣油
生焦
碳质颗粒添加物
吸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燃料化学学报
月刊
0253-2409
14-1140/TQ
大16开
太原市桃园南路27号(太原165信箱)
22-50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02
总下载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