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介绍了基于生命周期影响评价模型的干预--效应法,以及该法包括的环境效应类型的确定、环境干预因子的识别与归类、按当量因子法汇总、数据标准化和赋权评估5个技术步骤,并以广州市2003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广州市酸化、富营养化和光化学臭氧合成效应作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2003年排放的酸化污染负荷量约为379.5×103 t SO2当量,主要污染物是SO2的排放(占57.4%);富营养化污染负荷量为657.7×103 t NO3-当量,其中最大排放源来自人类生活(占38.4%);光化学臭氧合成污染负荷量为46.4×103 t C2H4当量,主要来自于公路交通运输(占69.8%).赋权评估表明广州市区域性的环境效应主要为光化学臭氧合成,其环境负荷为32.358×103人当量,其次为富营养化和酸化效应,环境负荷分别为8.138×103人当量和7.915×103人当量.
推荐文章
广东省海水养殖现状与环境污染负荷评估
广东省
海水养殖
环境负荷量
江苏省太湖流域产业结构的水环境污染效应
产业结构
水环境污染
空间分布
主成分分析
太湖流域
京津冀地区区域环境污染研究进展
京津冀
区域环境
环境污染
研究进展
国际海底区域环境保护制度分析与中国实践
国际海底区域
深海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制度
深海矿产资源
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区域环境污染负荷分析的干预--效应法
来源期刊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环境污染负荷 干预--效应法 酸化 富营养化 光化学臭氧合成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争鸣与探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7
页数 4页 分类号 X820.3
字数 362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2009.2006.01.01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陈新庚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 105 2395 25.0 46.0
2 莫创荣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 16 310 9.0 16.0
3 高长波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 16 589 9.0 16.0
5 孙艳军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学院 13 169 9.0 1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6)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环境污染负荷
干预--效应法
酸化
富营养化
光化学臭氧合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双月刊
1006-2009
32-1418/X
大16开
南京市虎跃路175号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编辑部
28-341
198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88
总下载数(次)
1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