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中山陵是一个具有浓厚的现代政治文化内涵的公共符号,集中体现了国民党借助伟人墓葬来塑造主流历史记忆、营造新式象征权威、增进民族国家认同的努力.其建造主体以党国合一的政治力量为主,而以专业技术领域的社会力量为辅,他们决定将现代国家的意义在纪念性建筑中“象征之出来”.陵墓选址南京,表达了孙中山和国民党人承续和超越传统族裔认同、建构新式国家形态的抱负,同时意在为后来人留下一个关于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焦点.陵墓修建的整个过程,则反映了国民党人再造国家的理想与地方社会、民间利益之间的折冲,体现了政治领域普泛的“革命”诉求与社会领域职业关怀的互动和协作.在国民党人的主导和技术专家的积极参与下,通过空间布局和细部构件的精心设计,中山陵表达出一种“开放的纪念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的“中国”的象征.孙中山正式入葬后,国民党人持续展开了一系列仪式行为,使中山陵的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彰显.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
来源期刊 中国研究 学科 政治法律
关键词 中山陵 政治符号 纪念性 历史记忆 国家认同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120
页数 24页 分类号 D0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恭忠 南京大学历史系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山陵
政治符号
纪念性
历史记忆
国家认同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研究
半年刊
北京市西城区华龙大厦B座1605室社会科
200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48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