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哀牢山段可划分为东部高级变质带和西部低级变质带.构造分析表明:该构造带由3个不同变形域组成,可能代表其经历的3期左行走滑.第1期走滑发生在整个高级变质带,为拉张性左行走滑,形成角闪岩相L型构造岩.第2期走滑形成高级变质带中的高应变带,变形体制接近简单剪切,形成绿片岩相L-S型糜棱岩.第3期主要发生在低级变质带,为挤压性走滑,形成左行逆冲构造格局,并形成低绿片岩相千糜岩.地质年代学数据证明,3期左行走滑的形成时代分别是:距今58~56 Ma、27~22 Ma和13~12 Ma±.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第1期左行走滑可能对应于印度与欧亚大陆距今60 Ma左右的初始碰撞;第2期变形与青藏高原最强的挤压隆升期一致;第3期事件可能代表距今16~13 Ma开始的青藏高原物质进一步东挤.哀牢山-红河构造带的3期主要左行走滑均发生在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汇聚过程中.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1-310,后插5-后插6
页数 22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1260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563-5020.2006.02.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周勇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96 1075 20.0 29.0
2 桑海清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6 1012 19.0 31.0
3 张进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地壳演化重点实验室 57 1235 18.0 34.0
4 钟大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52 1756 25.0 4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06)
共引文献  (237)
参考文献  (4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6)
同被引文献  (663)
二级引证文献  (904)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8(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6(14)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1)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5)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2)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36)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25)
2009(68)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58)
2010(68)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62)
2011(6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7)
2012(73)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66)
2013(9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4)
2014(118)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104)
2015(7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70)
2016(8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81)
2017(101)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89)
2018(8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78)
2019(97)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89)
2020(3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
东南亚
变形历史
地质年代学
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