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气候模式ECHO-G进行的1000个模式年的长时间积分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分析全球和中国地区中世纪暖期的存在性与时间演变、全球性与区域差异、以及变温强度和影响因子等问题.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但各地在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幅和位相变化存在差异.中世纪暖期不是一个持续稳定的暖期,而是存在峰谷起伏变化,其中冷谷的持续时间为40-80年.全球平均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1000-1280年间.其间南半球的温度变幅最大,北半球次之,全球平均最小.中世纪暖期的鼎盛期全球绝大部分地区增温明显,只有大西洋西北地区有一0.5-1.0℃的降温区,以及南太平洋有一0.5-2.0℃的降温区.北半球最大增温出现在格陵兰地区及西北太平洋地区,南半球出现在70°-80°S,5°-60°W的海域,最大增温达2.5-3.0℃.整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都是增温区,增温幅度为0.5-1.5℃.热带和亚热带也是增温区,但增温幅度仅为0.5℃左右.也就是说,中世纪暖期时,增温幅度在低纬地区最小,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大.中国的中世纪暖期出现在公元1000-1260年间,其间中国西部的年平均温度距平变幅最大,东部最小,全国平均介于二者之间.中世纪暖期鼎盛期整个中国区域温度距平都是正值,中国东部的增温呈西-东向和西北-东南向的带状分布,且由南向北增温幅度加大,由0.4℃逐步增加到0.8℃.中国西部的增温呈高压状分布,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增温幅度加大,最大增温达2.0℃-2.2℃.由于模拟试验是在改变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与CH4浓度等因子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太阳辐射、火山活动、CO2与CH4浓度都是形成中世纪暖期的主控因子.至于各因子各自对中世纪暖期形成的贡献,还有待进行单因子和多因子强迫试验进一步探讨.
推荐文章
中世纪暖期的中国东部沙地
中世纪暖期
东部沙地
古土壤与河湖相沉积
岱海的"中世纪暖期"
湖泊沉积
化学风化
气候变迁
中世纪暖期
岱海
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夏季风降水
中国东南地区
中世纪大学学术生活初探
中世纪
大学
学术生活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世纪暖期温度变化的模拟
来源期刊 湖泊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化 模式 模拟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7-105
页数 9页 分类号 P3
字数 690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8307/2006.02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苏民 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123 6445 44.0 75.0
2 刘健 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117 2097 25.0 41.0
3 高建慧 中国科学院湖泊沉积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65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23)
共引文献  (479)
参考文献  (2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1)
同被引文献  (134)
二级引证文献  (147)
196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1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8(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8)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08(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9(1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1(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2(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3(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4(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5(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6(1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7(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8(1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9(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世纪暖期
气候变化
模式
模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湖泊科学
双月刊
1003-5427
32-1331/P
小16开
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
28-201
191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7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5787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