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分析了华北平原第四纪主要构造格局和强震活动特点,划分了主要强震构造带,并对其发震能力作了评价.认为坝县-束鹿-邯郸断裂带、唐山-河间-磁县断裂带和黄骅-德州-东明断裂带3条北东向右旋走滑断裂带为华北平原裂谷系从早第三纪伸展拉张作用进入晚第三纪-第四纪走滑剪切拉张作用的产物,这3条断裂带分别位于3个北东向坳陷带中部,并构成了第四纪沉降中心,与营口-潍坊断裂带一起构成华北平原内的主要强震构造.本文最后提出了华北平原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应注意的几点问题,进而针对第四代区划图中华北平原区潜在震源区划分综合方案提出了补充修改意见.
推荐文章
华北平原块体地壳应力场与强震震源断层参数的研究
华北平原块体
最优一维速度模型
Hypo2000定位法
综合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震源断层
华北平原香菇周年栽培技术
香菇
周年栽培
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综述
华北平原
农田生态系统
小麦-玉米轮作体系
温室气体
排放与减排
调控措施
华北平原夏玉米潜在产量时空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气候变化
华北平原
夏玉米潜在产量
WOFOST模型
温度
太阳总辐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华北平原强震构造带与潜在震源区划分
来源期刊 震灾防御技术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华北平原 构造演化 地震构造 潜在震源区
年,卷(期) 2006,(3) 所属期刊栏目 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4-244
页数 11页 分类号 X4
字数 684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5722.2006.03.00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任俊杰 34 307 11.0 16.0
2 张世民 63 544 13.0 21.0
3 吕悦军 96 836 16.0 2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43)
参考文献  (1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27)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华北平原
构造演化
地震构造
潜在震源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震灾防御技术
季刊
1673-5722
11-5429/P
16开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6号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28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577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