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天然气工业       
摘要:
地震剖面分析表明,酒泉盆地石北地区发育有一系列的北倾逆断层及相关褶皱,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第四纪时期.其活动强度具有自西而东逐渐减弱的规律,向东消失于石北Ⅰ号和石北Ⅱ号两条早白垩世正断层的附近,表明与阿尔金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而下第三系底部与下白垩统顶部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以及剥蚀厚度北厚南薄的特征表明,部分北倾逆断层早在晚白垩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强烈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层相关褶皱,并造成石北及其北面的宽台山―黑山地区形成了晚白垩世隆起的雏形.这些断层相关褶皱是良好的油气圈闭,对石北地区的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推荐文章
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特征研究
酒泉盆地
晚白垩世
反转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反转率
构造变形特征分析、剥蚀量恢复方法推测油气成藏——以酒泉盆地花海地区晚白垩世—始新世为例
晚白垩世
始新世
构造变形
剥蚀量
油气藏形成
花海地区
酒泉盆地
南海北部陆坡区晚中新世以来沉降特征
南海北部陆坡
回剥技术
构造沉降
沉降速率
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特征研究
酒泉盆地
晚白垩世
反转构造
几何学
运动学
反转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石北地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变形特征
来源期刊 天然气工业 学科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断层 褶皱 晚白垩世 酒泉盆地 石北地区
年,卷(期) 2006,(8)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与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3-26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976.2006.08.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光玉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20 370 12.0 19.0
2 陈建军 30 241 10.0 15.0
3 魏军 18 75 5.0 8.0
4 王崇孝 9 176 6.0 9.0
5 田多文 4 23 3.0 4.0
6 韩永科 7 39 3.0 6.0
7 岳智忠 2 16 2.0 2.0
8 刘永昌 13 84 3.0 9.0
9 李建立 7 48 3.0 6.0
10 马国富 2 24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64)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构造变形
断层
褶皱
晚白垩世
酒泉盆地
石北地区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天然气工业
月刊
1000-0976
51-1179/TE
大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532
总下载数(次)
0
相关基金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英文译名:National Key Technology R&D Program
官方网址:http://gongguan.jhgl.org/
项目类型:重大项目
学科类型:信息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