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 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推荐文章
塔河油田超稠油混合掺稀降黏实验研究
超稠油
混合芳烃
稀油
掺稀降黏
溶解速度
塔河油田
塔河油田深层稠油掺稀降黏技术
塔河油田
深层稠油
掺稀降黏
稠油掺稀油开发技术研究
稠油
掺稀油
开发技术
研究
春光油田稠油井筒掺稀降黏室内实验研究
稠油开发
掺稀降黏
掺稀位置
掺稀比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超稠油 掺稀油 开采机理 数值模拟 开发效果 蒸汽吞吐
年,卷(期) 2006,(4)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钻采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3-66
页数 4页 分类号 TE345
字数 338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5870.2006.04.0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士诚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116 1564 22.0 31.0
2 杨胜来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102 836 15.0 23.0
3 马新仿 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33 486 12.0 2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25)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0)
同被引文献  (57)
二级引证文献  (8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2(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3(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5(1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6(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7(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1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9(13)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9)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超稠油
掺稀油
开采机理
数值模拟
开发效果
蒸汽吞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3-5005
37-1441/TE
大16开
山东省东营市北二路271号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21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6519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