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通过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为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MODS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Willis环自体血注射法建立SAH致MODS大鼠模型.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SAH组(分为SAH后4、12、24、36、48和72 h,共6组,每组6只).记录各时间点大鼠症状、体征,检测外周血白细胞数、肝肾功能、磷酸激酶改变.光镜下观察肺、小肠、肝和肾组织病理学变化,统计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发生率.结果①假手术组大鼠呼吸、心率、体温以及外周血白细胞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肌酐、磷酸激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AH组大鼠呼吸、心率、体温及外周血白细胞数、ALT、AST、尿素氮、肌酐及磷酸激酶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并以24~36 h变化最显著.②SAH组大鼠在各时间点各脏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损害,24~36h时各脏器病理学变化最显著,48 h时稍有减轻,72 h时仍可见炎性损害.③SAH组大鼠SIRS的发生率为100%(36/36),MODS发生率为69.4%(25/36),病死率为38.9%(14/36).结论①Willis环自体血注射法可成功建立SAH致MODS的实验动物模型.②SAH后存在重要脏器的炎性改变和SIRS,提示SIRS是SAH致MODS的病理学基础.
推荐文章
改良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物模型
注血法
水迷宫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学习记忆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学习记忆
5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回顾性分析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大鼠模型的建立
来源期刊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脏器功能衰竭 模型,动物
年,卷(期) 2006,(3)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3-12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743.35
字数 330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5921.2006.03.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贺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0 88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121)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脏器功能衰竭
模型,动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月刊
1672-5921
11-5126/R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80-155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9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870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