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川北医学院学报       
摘要:
目的研究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受卡压原因,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40侧成人尸体上肢,将骨间后神经分为3段(见附图):桡管段为从起点到旋后肌入口的距离,旋后肌管段为入口到出口的距离,旋后肌管后段为出旋后肌管以后的分支.观察骨间后神经的起源、行程、分支,旋后肌管入口、出口的形态和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测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旋后肌管入、出口的宽度.结果骨间后神经桡管段和旋后肌管段长度分别为(36.1±10.7)mm(均数±标准差,下同)和(39.7±0.89)mm.旋后肌管入口宽度为(12.4±0.29)mm,腱性结构占65%(26例),膜性结构占20%(8例),肌性结构为15%(6例).出口位于拇长展肌上缘上方(15.3±0.68)mm,宽度(12.9±0.55)mm,肌性结构占52.5%(21例),腱性结构占40%(16例),膜性结构占7.5%(3例).结论桡管和旋后肌管的解剖结构有时可导致骨间后神经受卡压,本文资料对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骨间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来源期刊 川北医学院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骨间后神经 桡管 旋后肌管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医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0-11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22.8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3697.2006.02.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佘永华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19 130 8.0 10.0
2 丁家明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10 57 5.0 7.0
3 冉茂成 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32 120 6.0 9.0
4 叶秋萍 川北医学院医学系 1 3 1.0 1.0
5 刘剑 川北医学院医学系 1 3 1.0 1.0
6 张良君 川北医学院医学系 1 3 1.0 1.0
7 李春蓉 川北医学院医学系 1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8)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骨间后神经
桡管
旋后肌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川北医学院学报
双月刊
1005-3697
51-1254/R
大16开
1975-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664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80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