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观察维甲酸(RA)对实验性大肠癌的逆转治疗作用.方法 应用维甲酸对大鼠大肠癌的诱发过程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癌变率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表达及细胞DNA变化.结果 维甲酸治疗组(Ⅱ组)大肠癌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加维甲酸治疗的对照组(Ⅰ组).在诱癌的中晚期PCNA指数、AgNOR数及DI、PI、SPF亦显著低于Ⅰ组(P<0.01).Ⅰ、Ⅱ组的PCNA指数、AgNOR数及DI、PI、SPF显著高于未用诱癌剂的Ⅲ、Ⅳ组(P<0.01).组内对比结果显示,Ⅰ组PCNA指数、AgNOR数及DI、PI、SPF有随着诱癌时间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Ⅱ、Ⅲ、Ⅳ组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维甲酸可完全或部分阻逆实验性大肠癌的癌变过程,降低其发生率,为临床应用维甲酸防治大肠癌提供了实验依据.
推荐文章
双靶点survivin siRNA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结直肠肿瘤
癌RNA,小分子干扰RNA干扰
细胞系,肿瘤
生长抑素类似物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生长抑素类似物
生长抑素受体
肿瘤,结直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维甲酸对大鼠实验性大肠癌的诱导分化及逆转治疗作用
来源期刊 热带医学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维甲酸 大肠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DNA
年,卷(期) 2006,(10)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73-1076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77.2|R730.2
字数 358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2-3619.2006.10.00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卫洪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普通外科 120 777 14.0 22.0
2 韩晓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 27 148 6.0 11.0
3 宁方芹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心实验室 18 209 10.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6(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维甲酸
大肠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DNA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热带医学杂志
月刊
1672-3619
44-1503/R
大16开
广州市中山二路74号中山医学院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964
总下载数(次)
21
总被引数(次)
32495
相关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Guangdong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官方网址:http://gdsf.gdstc.gov.cn/
项目类型:研究团队
学科类型: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