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宏观构造特征的确立对青藏高原隆升和"动力学建模"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是由来自塔里木-中朝板块的北昆仑-阿尔金-祁连地体,华南-东南亚板块的南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和冈瓦纳古陆的羌塘地体、冈底斯地体及喜马拉雅地体等3大板块(或古陆)的6个地体经多次裂解、会聚和陆内俯冲作用拼合而成的巨型"会聚-陆内俯冲型"岩石圈块体,它以青藏高原南缘结合带、青藏高原北缘结合带和青藏高原东缘结合带依次与印度岩石圈块体、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岩石圈块体和扬子岩石圈块体相隔.按现今动力学特征,这一巨型岩石圈块体(一级构造单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喜马拉雅、藏北、青南和昆仑-阿尔金-祁连等4个二级构造单元(地块),它们依次以雅鲁藏布江结合带、西金乌拉-金沙江结合带、中昆仑结合带为界.4个地块又可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以断裂为界的三级构造单元(地体).组成青藏岩石圈块体的各构造单元处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它总的表现为: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强烈俯冲和热的、具柔性流变学特征的青藏块体整体向北北东方向移动的区域构造背景上,其南、北两侧的喜马拉雅地块、昆仑-阿尔金-祁连地块分别向冷的、刚性的印度岩石圈块体和塔里木-阿拉善-鄂尔多斯岩石圈块体不对称逆冲叠覆.位于青藏高原腹部的藏北地块和青南地块,在深部存在大量低速体向上涌动和整体自西向东扩展的区域构造背景上,前者叠置近南北向挤压,形成以南北向断陷带及北西和北东向共轭走滑为主的构造格局,而青南地块除松潘-甘孜地体显示自北而南的逆冲叠覆外,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以逐一向东挤出的左行走滑作用为主,以致整个青南地块呈现向扬子岩石圈块体逆冲扩展和向三江构造带平移扩展.因此,就现今动力学而言,青藏高原在随着时间推移、隆升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还逐渐向外缘的刚性地块扩展,即高原面积在不断增大.因此青藏高原的边界具有扩展性质,按扩展机制可区分两类扩展型动力边界:走滑型扩展边界和逆冲型扩展边界.典型的走滑型扩展边界位于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和青藏高原东缘的三江地区,青藏高原南缘的动力边界属典型的逆冲型扩展边界,而位于祁连山和龙门山的动力边界兼有逆冲和走滑双重扩展性质.
推荐文章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
地震地热说
地震柱
地震构造模式
地震预测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部新构造运动效应
新构造运动效应
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南缘绝对重力测站的非构造重力效应特征
青藏高原南缘
绝对重力
非构造重力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
青藏高原隆升
气候环境效应
黄土高原
构造侵蚀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藏高原的构造分区及其边界的变形构造特征
来源期刊 中国地质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岩石圈块体 地块 地体 地球动力学系统 俯冲 扩展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6-267
页数 12页 分类号 P544
字数 1309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3657.2006.02.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唐哲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6 367 10.0 18.0
2 崔军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4 780 16.0 27.0
3 张晓卫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10 226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0)
共引文献  (902)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604)
二级引证文献  (609)
197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7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6(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89(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4(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5(1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7(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8(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1999(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1(2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2(15)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8(16)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09(2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7)
2010(26)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1(29)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2(4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36)
2013(6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1)
2014(55)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46)
2015(6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62)
2016(7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64)
2017(7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6)
2018(99)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96)
2019(8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9)
2020(1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岩石圈块体
地块
地体
地球动力学系统
俯冲
扩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地质
双月刊
1000-3657
11-1167/P
大16开
北京市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112
195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24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4903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