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珠江河口由河网区与河口湾区构成,连接两部分的是珠江口独特的地貌单元"门".末次海进盛期古珠江海湾可分为内海湾和外海湾,现代三角洲平原与河网均发育在古内海湾.内、外古海湾通过峡口相连,这些峡口演变为现代的"门".本文根据实测水文资料、地形图、钻孔资料,应用PRD-LTMM长周期动力-沉积-形态模型对珠江河口的"门"6000年来地貌动力学进行探讨:(1)现代"门"双向射流动力系统,(2)"门"的演进阶段,(3)"门"对古潮汐能量的集聚作用,(4)珠江河口各"门"与相应的三角洲平原的同步耦合演进,(5)"门"对珠江河网形成的作用.
推荐文章
珠江河口虎门的地貌动力学研究
珠江河口
虎门
地貌动力学
双向不对称射流
珠江河口治理
珠江河口
整治
规划
珠江河口的能量传播和能量耗散
能量通量
能量转化
能量耗散
数值模拟
珠江河口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珠江河口"门"的地貌动力学初探
来源期刊 地理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河口 三角洲 地貌动力 "门" 珠江
年,卷(期) 2006,(5) 所属期刊栏目 河口地貌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37-548
页数 12页 分类号 P7
字数 1175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375-5444.2006.05.01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任杰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158 1231 18.0 26.0
2 包芸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81 535 16.0 20.0
6 唐兆民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11 114 5.0 10.0
7 吴超羽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53 552 13.0 20.0
8 雷亚平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16 456 12.0 16.0
9 史合印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2 115 2.0 2.0
10 何志刚 中山大学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8 128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5)
同被引文献  (63)
二级引证文献  (120)
198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8(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09(7)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0(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1(16)
  • 引证文献(1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2(1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3(1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4(6)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5(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21)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9)
2017(1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8(11)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2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河口
三角洲
地貌动力
"门"
珠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理学报
月刊
0375-5444
11-1856/P
16开
北京安外大屯路甲11号
2-109
193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20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27155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