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化工学报       
摘要:
引入沟流级别的概念解释过渡状冷凝形态的形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过渡状冷凝传热表示为通过滴状区与沟流区上的传热之和,建立了反映界面效应影响的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设计了人工形成沟流形态的冷凝表面,其实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吻合;模型计算也与实际自然形成沟流冷凝形态的传热过程吻合.模型对滴状区的传热计算,以液滴分布时间序列构象模型为基础,并将滴状区最大液滴与沟流级别相关联,得到与界面效应相关的滴状区传热模型;沟流区传热计算,以在一定厚度液膜上的冷凝传热模型为基础,并根据沟流形态模型,求出液膜厚度与沟流区所占面积分率.模型描述了过渡状冷凝形态形成特征以及过渡状冷凝传热系数随表面自由能差渐进变化的规律.
推荐文章
DNB后过渡沸腾传热计算模型
过渡沸腾
DNB
沸腾传热
计算模型
引入液固界面效应的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滴状冷凝传热模型
接触角
脱落直径
液固界面效应
固液界面能差效应与冷凝传热强化研究进展
固液界面效应
强化冷凝传热
冷凝传热模型
传热强化机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过渡状冷凝传热模型
来源期刊 化工学报 学科
关键词 过渡状冷凝 沟流 液固界面效应 表面自由能差
年,卷(期) 2006,(11) 所属期刊栏目 传递现象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536-2542
页数 7页 分类号 TK12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0438-1157.2006.11.00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马学虎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 146 1240 20.0 29.0
2 兰忠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 71 575 13.0 22.0
3 周兴东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 10 165 6.0 10.0
4 宋天一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 10 101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23)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3)
196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3(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过渡状冷凝
沟流
液固界面效应
表面自由能差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化工学报
月刊
0438-1157
11-1946/TQ
大16开
1923-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1879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117834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