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中国首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的免疫缺陷患者持续排出的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iVDP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分析持续排毒对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影响.方法对分离于该患儿12份粪便标本的12株Ⅱ型iVDPV和5株Ⅲ型iVDPV毒株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VP1区基因片段,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与分析,并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了毒株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关系以及相关性.结果在间隔145d的时间里采集了6次双份粪便标本,除了第1次采集的双份粪便标本中未分离到Ⅲ型脊灰病毒外,Ⅱ型和Ⅲ型iVDPVs连续在粪便标本中分离到.12株Ⅱ型脊灰病毒主序列中的变异位点基本是随机分布在VP1基因上的,与SabinⅡ型相比,变异率为0.86%~2.55%;诸多核苷酸位点的变异大多是同义突变,主序列编码的氨基酸与SabinⅡ型相比共引起8个氨基酸位点突变,其中第103位和143位是12条主序列的共同变异位点,显示它们的主序列是相关的,并且都是来源于SabinⅡ型疫苗株的.尤其是nt 2 909位点(U→C)变异,导致Ile143突变为Thr143,是一个已知的与神经毒力回复野生型相关的位点.与标准SabinⅢ型相比,5株Ⅲ型脊灰病毒序列同源性非常高,并且核苷酸突变几乎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VP1基因上的,变异率为2.56%~2.78%,毒株序列都是来源于SabinⅢ型疫苗株,氨基酸共出现10个突变位点,其中9个为它们所共享,显示了非常高的相关性.结论Ⅱ型iVDPV以居群的形式存在,主序列之间有相关性,Ⅲ型iVDPV序列有高度的相关性,但与Ⅱ型的居群形式不一样,可以看出Ⅲ型疫苗株病毒适应人体肠道进行复制并获得较高传播性的能力比Ⅱ型要差.中国首例iVDPV在分子病毒学上与已知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无本质上的差别,存在着iVDPVs与cVDPVs相互转变的潜在可能性.维持较高的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免疫覆盖率,是阻止脊灰野病毒输入和防止VDPVs发生人际间传播的关键.另外,保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和脊灰实验室网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重新评估现在的OPV免疫策略,在全球证实消灭脊灰野病毒后适时制订停止OPV免疫的策略,都是降低这种潜在危险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