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当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地层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下进行酸化处理时,其酸化过程既不同于一般的基质酸化,也不同于酸压.为此,建立了一个新的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酸化数学模型,模型包括酸液的质量守恒,酸的传递与反应和裂缝宽度随酸溶蚀的变化.文中对裂缝壁面的酸滤失和酸岩反应处理也采用了新的方法.用新的酸化模型对数字生成的粗糙表面裂缝进行模拟,可以预测裂缝的酸刻蚀特征与裂缝宽度、裂缝表面粗糙度和酸滤失速度之间的关系.这个模型还可预测裂缝中的压力、酸液浓度和裂缝宽度随时间和位置的变化.
推荐文章
裂缝性碳酸盐岩基质酸化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基质酸化
碳酸盐岩
裂缝(岩石)
设计
软件
模型
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封闭油藏产量递减规律研究及应用
天然裂缝性油藏
产量递减规律
碳酸盐岩
渗流模型
裂缝性碳酸盐岩酸化模拟新方法
裂缝
碳酸盐岩
酸化
有限单元法
模拟计算
碳酸盐岩热储酸化压裂增产机理研究及应用
碳酸盐岩
地热系统
酸化压裂
天然裂缝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天然裂缝性碳酸盐岩酸化数学模型研究
来源期刊 河南石油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裂缝 模型 碳酸盐岩 酸化 宽度
年,卷(期) 2006,(2) 所属期刊栏目 石油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77
页数 3页 分类号 TE357.2
字数 138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3-8217.2006.02.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立强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109 784 16.0 22.0
2 刘平礼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104 667 16.0 22.0
3 刘欣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 15 91 6.0 9.0
4 王强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院 17 133 6.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裂缝
模型
碳酸盐岩
酸化
宽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地质与工程
双月刊
1673-8217
41-1388/TE
16开
河南省南阳市油田中山路
36-117
198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575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1992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