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云开大山自泛华夏造山作用以来就成为褶皱带和相对隆起区,现今的十万大山及其前身则同时成为前缘凹陷或前陆盆地,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盆山耦合系统.整个盆山耦合系统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如下阶段:早古生代造山事件第一幕(郁南运动)形成云开复式背斜带,古博白前缘凹陷形成于其东南侧.第二幕(北流运动)使云开复式背斜向西北推进,前陆盆地亦向西北侧迁移.第三幕(广西运动)使云开大山继续褶皱隆起,早印支运动(东吴运动)使钦防海槽褶皱成山,并在其北西侧形成前陆盆地.晚印支运动,广西大容山地区褶皱隆起,此时的前陆盆地已迁移至现今十万大山的东南边缘,奠定了十万大山盆地现今构造轮廓的基础.进入燕山期,随着桂东南逆冲推覆构造前缘不断地向NW方向扩展,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前陆盆地也不断地向NW方向迁移.进入新生代喜马拉雅期,本区的构造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原来的NW-S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变为NE-SW挤压构造应力场.
推荐文章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特征新认识
地震剖面
反转构造
前陆盆地
冲起构造
十万大山盆地
十万大山地形高度对降水的影响
降水高度
超前降水
地形
新疆东天山地区构造演化浅析
构造演化
东天山地区
觉罗塔格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碰撞后构造作用
盆山演化
新生代构造变形
天山地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广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盆山耦合构造演化--兼论华南若干区域构造问题
来源期刊 地质通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年,卷(期) 2006,(3)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讨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0-347
页数 8页 分类号 P54
字数 932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2552.2006.03.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新权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3 748 15.0 23.0
2 丘元禧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12 349 8.0 1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8)
共引文献  (382)
参考文献  (2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2)
同被引文献  (239)
二级引证文献  (254)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2(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16)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6(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0(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3)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4(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09(11)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0(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1(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2(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3(17)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4(9)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4)
2016(2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17(54)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8)
2018(58)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54)
2019(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0)
2020(40)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3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华南
云开大山-十万大山地区
盆山耦合
泛华夏造山作用
印支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造山作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通报
月刊
1671-2552
11-4648/P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45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地质通报》编辑部
2-767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30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090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