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生态学报       
摘要: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土壤、水面以及植被等土地覆被类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沥青、水泥以及金属等组成的不透水表面,这个过程导致地表水分蒸腾减少、径流加速、显热的存储和传输增加以及水质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其中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就是土地覆被的植被减少、城市热岛的出现.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的生态环境效应同时又是城市生态学中的关键问题,其研究对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管理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市为例,采用Landsat7的ETM+为基本数据源,首先定量反演了每个像元内的陆地表面温度(LST)和植被指数(NDVI),然后利用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将由于城市土地覆被所形成的生态环境效应综合到土地利用的图斑中来,按照这个思路对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分析LST、NDVI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以及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引入多样性指数(SHDI),讨论了不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合下,LST和NDVI的空间差异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LST和NDVI具有明显的相关性,LST大的区域对应NDVI一般都较小,反之亦然;中心城市LST表现出热岛效应,而NDVI则为低谷效应.通过Tamhance T2 post-hoc多重比较发现,LST以及NDVI在两两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差异不同.从土地利用斑块和类型两种尺度水平上建立了LST和NDVI的定量关系,二者具有明显负相关的线性关系,但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二者关系并不同.其中工业仓储、交通用地与公园绿地、农业用地差异最为显著.它们和SHDI之间的关系揭示,LST与土地利用多样性具有正相关关系,而NDVI则与SHDI呈负相关关系,SHDI越大的地区,LST越大,而NDVI越小.由此,可以将LST、NDVI和SHDI作为三个基本指标,来定量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此作为城市功能分区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参考.也为高性价比的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推荐文章
西部绿洲城市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服务价值
碳排放量
乌鲁木齐市
海湾型城市土地利用动态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海湾型城市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生态效应
黄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黄山
生态环境效应
水质污染
梅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梅州市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城市热环境和植被指数为例
来源期刊 生态学报 学科
关键词 陆地表面温度 植被指数 城市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年,卷(期) 2006,(5)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450-1460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463.3|Q143|F301.24|X171.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0933.2006.05.02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91 3722 29.0 60.0
2 岳文泽 浙江大学东南土地管理学院 68 2171 25.0 45.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4)
共引文献  (248)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59)
同被引文献  (933)
二级引证文献  (1624)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1)
  • 引证文献(27)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9(47)
  • 引证文献(18)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0(60)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47)
2011(99)
  • 引证文献(24)
  • 二级引证文献(75)
2012(91)
  • 引证文献(19)
  • 二级引证文献(72)
2013(117)
  • 引证文献(22)
  • 二级引证文献(95)
2014(137)
  • 引证文献(17)
  • 二级引证文献(120)
2015(192)
  • 引证文献(15)
  • 二级引证文献(177)
2016(210)
  • 引证文献(23)
  • 二级引证文献(187)
2017(269)
  • 引证文献(23)
  • 二级引证文献(246)
2018(252)
  • 引证文献(21)
  • 二级引证文献(231)
2019(270)
  • 引证文献(19)
  • 二级引证文献(251)
2020(99)
  • 引证文献(9)
  • 二级引证文献(9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陆地表面温度
植被指数
城市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学报
半月刊
1000-0933
11-2031/Q
16开
1981-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991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51689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