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病机制,观察室颤过程中"混沌"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为临床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颤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3-06~2005-12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制造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快速起搏刺激犬的在体心肌并诱发室颤,用64导心外膜标测系统记录室颤过程中心肌的电生理学参数,观察激动周期的动态改变.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时,诱发室颤的刺激间期明显提高;快速刺激诱发室颤的过程中,激动周期呈现倍周期分叉、准周期乃致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其P0incar'e作图为环状结构.结论心肌急性缺血导致室颤的阈值明显升高;室颤是由于系统呈现倍周期分叉、准周期乃致混沌而导致.
推荐文章
3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室颤动患者的救治与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
心室颤动
急救
护理
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反复心室颤动抢救成功中的作用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
反复心室颤动
抢救成功
优质护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急性心肌梗死后快速刺激诱发心室颤动的"混沌机制"的研究
来源期刊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倍周期分叉 准周期 心室颤动
年,卷(期) 2006,(8)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2-59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
字数 341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2194.2006.08.01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川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10 33 3.0 5.0
2 孙英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166 944 15.0 23.0
3 张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14 73 6.0 8.0
4 孙志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63 306 9.0 14.0
5 杨泽辉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12 103 5.0 10.0
6 王高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3 7 1.0 2.0
7 吴保刚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 2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肌梗死
倍周期分叉
准周期
心室颤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月刊
1005-2194
21-1330/R
大16开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南京南街9号五层
8-126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81
总下载数(次)
19
总被引数(次)
7951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