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背景:临床观察表明,截瘫患者骨折常常愈合加快或在下肢有异位骨化形成,表明周围神经系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一侧下肢失神经胫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计量学参数及骨痂形成和生物力学的变化.设计:自身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天津医院.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6个月龄,平均体质量210 g.方法:实验于2001-03/2004-03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大鼠一侧下肢制成失神经胫骨骨折模型,对侧制成正常神经支配骨折模型.骨折后2周、4周麻醉状态下处死大鼠,取双侧胫骨,拍X射线片、测定生物力学强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进行骨计量学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②X射线平片计分.③胫骨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④骨折愈合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①两组大鼠骨折后双侧胫骨和骨痂湿质量比较: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重量远大于正常神经支配组[(0.94±0.15)比(0.76±0.14)g,(1.06±0.26)比(0.81±0.10)g,P<0.05].②X射线平片计分结果:失神经组骨痂形成量明显增多(P<0.01).③胫骨标本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试结果:骨折后2,4周失神经组骨痂的强度明显低于正常神经支配组[(9.88±8.49)比(16.62±13.38)N,(12.77±7.55)比(20.19±10.60)N,P<0.05].④骨计量学检测结果:静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骨小梁宽度明显减小(P<0.05),类骨质宽度增加,破骨细胞指数及骨吸收表面明显增大(P<0.05),成骨细胞指数及骨形成表面两组无差别;动态参数与正常神经支配组比较,失神经组矿化沉积率明显变小(P<0.05),类骨质成熟时间延长(P<0.05).结论:周围神经在骨折愈合早、中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
推荐文章
不同月龄正常大鼠骨形态计量学参数动态变化的研究
正常大鼠
骨量
不同月龄
骨形态计量学
骨吸收
骨形成
失神经状态下胫骨骨折断端骨痂成骨的组织学变化
失神经
胫骨骨折
断端骨痂骨化
大鼠
骨组织构建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胫骨骨折大鼠失神经支配条件下骨折愈合过程中最大载荷及静态骨计量学参数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骨折愈合 神经 生物力学
年,卷(期) 2006,(45) 所属期刊栏目 组织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4-19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121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45.028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金鸿宾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 58 444 13.0 18.0
2 刘春蓉 武装警察部队医学院病理科 3 5 2.0 2.0
3 苗军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 54 454 12.0 18.0
4 夏群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 78 672 15.0 20.0
5 张继东 天津医院脊柱外科 34 342 11.0 1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骨折愈合
神经
生物力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