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本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总能计算研究了一氧化碳和氢原子在Ni(111)表面上p(2×2)共吸附系统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态,结果表明CO和H原子分别被吸附于两个对角p(1×1)元胞的hcp和fcc位置.以氢分子和CO分子作为能量参考点,总吸附能为2.81 eV,相应的共吸附表面功函数ψ为6.28 eV.计算得到的C-O,C-Ni和H-Ni的键长分别是1.19(A。),1.96(A。)和1.71(A。),并且CO分子以C原子处于hcp的谷位与金属衬底原子结合.衬底Ni(111)的最外两层的晶面间距在吸附后的相对变化分别是+1.6%(△d12)和+0.4%(△d23).对于Bi(111)表面CO和氢原子p(2× 2)单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在Ni(111)p(2×2)/H表面吸附系统中,fcc位置吸附的氢原子其能量最低,吸附高度是0.90(A。);而在Ni(111)p(2×2)/CO表面中,hcp位置吸附的CO其能量最低,吸附高度是1.33(A。).在Ni(111)p(2×2)/(CO+H)中每个CO和H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约为0.60eV.由于Ni(111)的存在使得CO和H原子作用增强,为更好地理解Ni(111)作为催化表面在Fisher-Tropsch反应中的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推荐文章
一氧化碳在镍表面的吸附
吸附
分波态密度
态密度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NO在CuO(111)的表面吸附
量子化学
密度泛函理论
纳米CuO
NO
吸附
大气一氧化碳监测系统
大气
一氧化碳
监测
络合吸附净化含氮气体中微量一氧化碳的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净化
一氧化碳
络合吸附剂
吸附平衡
吸附动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Ni(111)表面一氧化碳和氢共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来源期刊 物理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Fisher-Tropsch反应 催化作用 Ni(111)p(2×2)/(CO+H) 共吸附
年,卷(期) 2006,(7) 所属期刊栏目 凝聚物质:电子结构、电学、磁学和光学性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29-3635
页数 7页 分类号 O4
字数 648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290.2006.07.07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尚学府 浙江大学物理系 11 57 6.0 7.0
2 陶向明 浙江大学物理系 35 141 7.0 10.0
3 陈鑫 浙江大学物理系 17 300 6.0 17.0
4 谭明秋 浙江大学物理系 35 147 7.0 10.0
5 赵新新 浙江大学物理系 7 35 4.0 5.0
6 陈文彬 浙江大学物理系 2 7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7)
二级引证文献  (28)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1(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Fisher-Tropsch反应
催化作用
Ni(111)p(2×2)/(CO+H)
共吸附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物理学报
半月刊
1000-3290
11-1958/O4
大16开
北京603信箱
2-425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474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1746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