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比较各种血管新生调节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途径,为类风湿关节炎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5-01/2005-05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Rheumatoid,Osteoarthritis,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ascular growth mediatedfactor",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筛除非随机对照实验、重复实验和综述,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提炼:共收集了123篇有关血管新生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1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113篇.对10篇文献中提及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整联蛋白αvβ3、肿瘤坏死因子α、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等血管新生抑制和促进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途径进行综合分析.资料综合:将所选资料按照以下顺序归纳总结:②类风湿关节炎的组织学改变.②类风湿关节炎与血管新生的关系.③血管新生抑制和促进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途径.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程发展与局部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多种因子参与并调控了这一过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整联蛋白αvβ3、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及白细胞介素8均被证明可促进血管新生,而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是双重的.另外,血管新生抑制因子也参与调节血管新生.因此,上述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推荐文章
骨桥蛋白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理中的研究进展
骨桥蛋白
类风湿关节炎
促炎因子
老年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
老年
临床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事件
危险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
心血管疾病
筛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过程中的血管新生调节因子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 滑膜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内皮生长因子
年,卷(期) 2006,(16) 所属期刊栏目 综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4-126
页数 3页 分类号 R593.22
字数 49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6.05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杰 沈阳医学院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33 124 7.0 9.0
2 王彤 沈阳医学院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1 64 6.0 6.0
3 林莉 1 7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0)
19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关节炎,类风湿
滑膜
新生血管化,病理性
内皮生长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