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中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特点,以便进行长期、连续的运动医务监督和康复指导,制定康复对策.方法:选择中国女子曲棍球队2003-09/2004-08参加集训的全体运动员共27人.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为16人.平均年龄24.03岁,平均身高168.67 cm,平均体质量61.74 kg,平均参加正式国际比赛场次为51.41场.所有受伤运动员均进行病历记载,并对病历进行分析研究,诊断依据为症状、体征检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通过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和专项技术测试,分析运动员技术动作及特点,制定和指导伤病运动员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评定.结果:27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损伤发生的阶段性特点:随着体能与技战术训练的节奏与间隔的变化,急、慢性损伤的发生与发作差异性明显,阶段性训练的开始2周和每周的前2日是伤病发作的高危时间区.②损伤与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训练的关系:伤病主要为慢性下腰痛、膝关节劳损、急性肌肉拉伤和急性距小腿关节(踝关节)扭伤等方面.41%的队员腰腹肌力不足,不能完成20次的斜板(60°)收腹举腿训练;69%常出现过劳性腰痛;部分队员存在下肢肌力的不平衡.结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员的损伤,总体上是身体条件与训练不相适应的结果.建议对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技术动作、训练密度与节奏、训练计划与安排做出安全评价与监督的同时,必须重视运动员的个体性差异,做好康复预防:①以均衡的全面身体素质尤其是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保护专项训练的安全.②根据运动员具体情况,在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的专项素质训练方案.③慢性劳损重视相关代偿能力的强化训练,加强安全训练与康复训练的结合.④预防急性损伤的发生.
推荐文章
中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膝关节伸、屈肌群等速力量测试研究
曲棍球
女子
运动员
膝关节
等速力量
女子曲棍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测试与分析
曲棍球
运动员
膝关节
伸肌
屈肌
肌肉力量
等速测试
组织工程
齐齐哈尔市曲棍球运动的发展与对策研究
曲棍球
民族体育
齐齐哈尔
基于科学系统的曲棍球后备人才选拔机制
科学性
系统化
后备人才培养
曲棍球项目
人才选拔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中国女子曲棍球队的伤病特点与康复对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运动损伤 康复 曲棍球
年,卷(期) 2006,(20) 所属期刊栏目 运动医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8-4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39.4
字数 352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0.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解勇 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 11 126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4)
同被引文献  (17)
二级引证文献  (49)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3(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6(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运动损伤
康复
曲棍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