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测定5~16岁青少年血铅含量及骨密度,并通过对照观察,初步探讨血铅增高对青少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5/2005-03以疲劳无力为主诉到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184例5~16岁青少年,同时对其进行血铅测定和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定.血铅<60μg/L定为对照组;60~100μg/L定为血铅增加组;>100μg/L定为铅中毒组.在对照组与血铅增加组中选择年龄、性别匹配,身高、体质量无明显差异的34对;以同样标准从对照组与铅中毒组选择23对,分别进行配对观察,比较各组L2-4、股骨颈、Ward区、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值.结果95例进入结果分析,其中对照组有9例数据被使用两次.①铅中毒组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血铅增加组与对照组骨密度比较,L2-4前者略低于后者;股骨颈、Ward区、大转子处骨密度,前者略高于后者,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1).结论铅中毒会导致5~16岁儿童骨矿含量明显下降.
推荐文章
天津市221例青少年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
骨密度
骨质疏松
青少年
体质指数
Z值
婴幼儿至青少年骨密度正常参考值的研究
骨密度
发育
婴幼儿
青少年
性发育异常青少年的血清25-羟维生素D与骨密度关系
性发育异常
25-羟维生素D水平
骨密度
青少年
西安地区青少年骨密度值及其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骨密度
基因多态性
维生素D受体
青少年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青少年血铅量与骨密度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铅中毒 骨密度 放射摄影术,双能扫描投影
年,卷(期) 2006,(8) 所属期刊栏目 经验总结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2
页数 1页 分类号 R1
字数 2260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08.07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延军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51 367 9.0 18.0
2 李健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10 71 4.0 8.0
3 杜雪梅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18 97 4.0 9.0
4 张欣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核医学科 19 220 5.0 14.0
5 王郁文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 6 49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
共引文献  (40)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9)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铅中毒
骨密度
放射摄影术,双能扫描投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