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目前艾滋病防治形势,探讨中医药治疗的优势和意义.方法:根据中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学术思想,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发挥中医药优势.对无症状HIV感染者进行辨证论治,延缓其发病进程.结果:①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从无症状HIV感染期入手,就是为了预防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延缓其向AIDS期进展,甚至使其长期处于无症状HIV感染期而不发病.②从中医学角度看,在无症状HIV感染期,患者虽未表现出艾滋病特有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已经表现出不同的"证",能够因人而宜地揭示出艾滋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③处于无症状期的HIV感染者最多,持续时间较长,这给了医务人员很大的治疗空间和时间.结论:实践证明无症状HIV感染期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黄金切入点.
推荐文章
中医药防治HIV/AIDS无症状期皮肤损害的研究进展※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中医理论
阴阳平衡
中药
辨证论治
病毒载量
中医药治疗无症状HIV感染期探析
艾滋病
无症状HIV感染期
辨证论治
治未病
艾滋病相关腹泻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制定
艾滋病相关腹泻
中医
临床方案
论艾滋病慢性进展期的命名与中医药治疗
艾滋病慢性进展期
中医药治疗
病名规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无症状HIV感染期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黄金切入点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未病/中医疗法
年,卷(期) 2006,(19) 所属期刊栏目 学术探讨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6-167
页数 2页 分类号 R5
字数 288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19.06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彭勃 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 82 1358 24.0 33.0
2 王丹妮 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 54 511 13.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4)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0)
同被引文献  (139)
二级引证文献  (124)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08(1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
2009(12)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0(18)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1(22)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2(17)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3(20)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4(1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5(1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1)
2016(1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7(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9(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未病/中医疗法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