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诱发的脑血管痉挛是神经科学中棘手的难题.由于目前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至今此方面临床治疗与预防工作开展得不够理想.近年来随着新的实验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国内外在脑血管痉挛中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方面屡有重大突破.此领域相关机制的明确,将对临床防治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文章根据目前国内外在此项目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Potassium channel,Cerebral vasospasm,Subarachnoid hemorrh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1-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钾离子通道,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有关钾离子通道的文献,排除关于钾离子通道生物化学、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英文文献45篇,17篇符合纳入标准,收集到中文文献2篇,1篇符合纳入标准,对18篇有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病理生理机制研究中有关钾离子通道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资料综合:研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诱发的脑血管痉挛中血管壁细胞钾离子通道的生理状况出现异常变化,而运用钾离子通道激动剂和阻滞剂在动物实验中可以对脑血管痉挛的程度进行具有显著效果的干预.结论:钾离子通道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诱发的脑血管痉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钾离子通道的研究有可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性干预措施.
推荐文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与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诊断
治疗
尼莫地平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隙出血
脑血管痉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观察
护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发病机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钾通道的变化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血管痉挛,颅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钾通道
年,卷(期) 2006,(34) 所属期刊栏目 神经心理相关研究进展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0-192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
字数 2289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34.05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捷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 1 1 1.0 1.0
2 史继新 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 5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血管痉挛,颅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
钾通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