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以铱配合物红色磷光体为掺杂剂,制备了基于TPBi材料的红色电致磷光器件,其结构为ITO/CuPc/NPB/TPBi:Btp2Ir(acac)/TPBi/Alq/LiF/Al.取得了在x=0.62,y=0.35的色度下,效率最高达2.43cd/A;电流密度为20mA/cm2时,亮度431cd/m2;电流密度为400mA/cm2时,亮度4798 cd/m2的结果.讨论了不同的发光层厚度影响器件色度和效率的主要因素:当发光层厚度小于15nm时,发光层中掺杂剂分子不能充分俘获从NPB HOMO能级上隧穿的空穴以及三线态激子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发光自猝灭是影响器件性能的主要原因;但当发光层厚度大于20nm时,无效的发光层以及发光层中的猝灭中心可能是造成器件效率下降的重要因素.
推荐文章
输运层厚度与迁移率对双层有机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复合电流密度
输运层厚度
载流子迁移率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传导特性研究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热传导
热阻模型
温度分布
有效阴极结构和空穴缓冲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有机发光器件
阴极结构
载流子
缓冲层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的最新发展
有机电致发光
结构
发光原理
全色
柔性显示
稀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发光层厚度变化的高效红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
来源期刊 物理学报 学科 物理学
关键词 三线态 红光掺杂剂 有机电致磷光 T-T湮没
年,卷(期) 2006,(1) 所属期刊栏目 原子和分子物理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9-124
页数 6页 分类号 O56
字数 4252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000-3290.2006.01.02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文清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91 721 14.0 17.0
2 蒋雪茵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02 764 14.0 17.0
3 张志林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00 763 14.0 17.0
4 许少鸿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61 584 14.0 17.0
5 曹进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8 99 7.0 9.0
6 张晓波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9 73 6.0 8.0
7 委福祥 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10 80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19)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09(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0(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1(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2(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三线态
红光掺杂剂
有机电致磷光
T-T湮没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物理学报
半月刊
1000-3290
11-1958/O4
大16开
北京603信箱
2-425
193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474
总下载数(次)
35
总被引数(次)
17468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