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细胞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情况,为其用于脑缺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5-09/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低氧混合气(体积分数0.90氮气、体积分数0.05二氧化碳和体积分数0.05氧气)条件下培养,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结果:①骨髓间充质细胞常氧压培养时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为(6.35±2.39)%,酶联免疫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为(137.6±12.3)ng/L.②低氧培养显著增加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和蛋白水平:低氧培养2 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信号百分比明显高于常氧压培养时表达水平,8 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2 h:(13.94±3.07)%,F=14.66,P<0.01;8 h:(27.49±7.18)%].低氧培养4 h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显著增高,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16 h时达到高峰水平[低氧培养4 h:(165.6±13.9)ng/L,F=11.70,P<0.01;16 h:(237.4±15.1)ng/L].结论:合适低氧条件可增强骨髓间充质细胞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提示其在脑缺血组织等低氧环境下可能产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样生物学作用,可用于治疗脑缺血等疾病.
推荐文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pcDNAⅢ载体
PC12 细胞
胎鼠皮质神经元
SD 大鼠
克隆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限细胞系的建立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骨髓细胞
干细胞
生物,基因修饰
低氧环境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交感神经重构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交感神经重构
促红细胞生成素
内皮素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在低氧培养条件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表达
年,卷(期) 2006,(29) 所属期刊栏目 干细胞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
字数 511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9.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冬梅 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82 404 11.0 16.0
2 张洹 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219 1146 17.0 21.0
3 刘革修 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 89 330 10.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2)
参考文献  (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8)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4(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基因表达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期刊文献
相关文献
推荐文献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