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螺钉在关节部位新鲜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1-03/2005-12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病区住院的各种关节部位新鲜骨折患者46例,男36例,女10例;年龄16~63岁.其中肱骨内髁骨折7例,肱骨外髁骨折6例,肱骨大结节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7例,股骨外髁撕裂骨折3例,胫骨内、外侧平台撕裂骨折5例,内踝骨折5例,外踝骨折4例,后踝骨折4例.骨折后1~6 d,平均3 d.①所采用的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螺钉(深圳昌华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为全螺纹或半螺纹拉力螺钉,直径为2.7 mm、3.5 mm和4.5 mm,长度20~70mm.②手术方法同传统AO内固定术.术后结合早期肢体功能康复与锻炼.③治疗效果以末次随访患者肢体局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分为优、良、差.疼痛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结果:除1例失访外,45例获随访,随访期3~21个月,其中随访3个月1例,6个月5例,9个月11例,12个月13例,15个月8例,18个月5例,21个月2例,平均随访12月.依据末次随访结果评估治疗效果.①患者肢体局部功能恢复情况:优42例,骨折均达解剖复位,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活动时目测类比评分为0分,伤口一期愈合;良3例,骨折功能复位,关节功能基本正常,仅有轻度功能障碍,运动过多时有轻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为一二分).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术后病例复查无螺钉变形、断裂而引发骨折再移位或骨折不愈合情况,也无感染、积液和特异性炎症反应现象.结论:国产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螺钉治疗新鲜关节部位骨端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状态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推荐文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国产缓降解聚酰胺可吸收螺钉在关节部位新鲜骨端骨折中的应用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生物降解 内固定器 骨折 治疗学
年,卷(期) 2006,(25) 所属期刊栏目 康复工程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6-128
页数 3页 分类号 R318-33
字数 390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25.050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尚礼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207 1649 19.0 31.0
2 黄东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128 832 15.0 21.0
3 陈燕涛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20 96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1)
共引文献  (49)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生物降解
内固定器
骨折
治疗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