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疲劳后反应时的变化及应用郑怀贤教授创立的郑氏按摩手法对这种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05-05/06选择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健康男性大学生30人,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单纯训练组,按摩组,理疗组,每组10人.下肢大强度运动方式:①功率自行车蹬车20min,阻力3档,速度20km/h.②优势腿单脚跳楼梯22级×5组.组间休息1 min.③优势腿在CYBEX等动练习器上做膝关节屈伸练习2组,60次/组,角速度为180(°)/s,两组间休息10 min.每种运动方式后休息5 min.运动结束后,立即进行恢复性治疗.按摩组以郑氏按摩手法重点放松股四头肌、腘绳肌和小腿三头肌15 min.理疗组采用自制活血化瘀中药液(红花、川芎、木香、血竭等14种中药组成)和CLJL-3多功能经络治疗仪作中药离子导入,电极安放位置为血海-梁丘,阴-阳陵泉,悬钟-太冲共3对,时间20 min.单纯训练组不做特殊处理,自然休息恢复.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恢复4 h采用肌电图仪分别记录受试者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的肌肉反应时,包括脊髓反射、中间反射和自主肌肉活动肌肉反应时.结果:各组大学生均完成训练和各时段指标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单纯训练组运动后即刻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的脊髓反射时、中间反射时、自主肌肉活动时均比运动前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4 h后股内侧肌中间反射时和腓肠肌脊髓反射时仍比运动前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理疗组运动后即刻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的脊髓反射时、中间反射时、自主肌肉活动时均比运动前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4 h后股内侧肌脊髓反射时和腓肠肌中间反射时仍比运动前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按摩组运动后即刻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的脊髓反射时、中间反射时、自主肌肉活动时均比运动前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4 h后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的脊髓反射时、中间反射时、自主肌肉活动时均与运动前接近,恢复正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动后即刻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的反应时显著性延长,是疲劳后膝关节受伤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郑氏按摩手法可促进股内侧肌和腓肠肌反应时的恢复.
推荐文章
基于管制员语音反应时的疲劳风险定量评价模型
语音反应时
风险评价
运行安全
陆空通话数据
探究反应时透视红绿灯
反应时
红绿灯
大小
形状
周期
刺激形式
压力和反应时间对H2S消除剂腐蚀控制的影响
H2S消除剂
腐蚀控制
压力
反应时间
急救社区化管理模式对呼叫反应时间的影响研究
急救医疗服务
社区化管理模式
呼叫反应时间
倍差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股内侧肌和腓肠肌疲劳后反应时的变化及郑氏按摩手法的干预效应
来源期刊 中国临床康复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按摩疗法(中医) 反应时间 肌疲劳
年,卷(期) 2006,(35) 所属期刊栏目 推拿康复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30
页数 3页 分类号 R2
字数 444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321/j.issn:1673-8225.2006.35.004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波 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 63 431 10.0 18.0
2 戴国钢 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 16 34 3.0 5.0
3 罗小兵 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 37 235 8.0 14.0
4 马建 四川省骨科医院康复科 20 110 7.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5)
共引文献  (18)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0)
同被引文献  (16)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0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0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1(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2(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3(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4(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按摩疗法(中医)
反应时间
肌疲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旬刊
2095-4344
21-1581/R
大16开
沈阳浑南新区10002信箱
8-584
199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5677
总下载数(次)
80
总被引数(次)
337465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9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8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7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6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5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4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3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2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1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0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6年第1期
论文1v1指导